推广 热搜: 行业  设备    系统  参数  经纪    教师  机械  中国 

互联网医疗玩法变了,除了线上问诊与卖药还有这些“新花样”

   日期:2024-11-10     作者:n19v1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sjzytwl.xhstdz.com/mobile/news/5642.html
核心提示:  自2015年12月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上线以来,中国互联网医疗即将步入其发展的第10个年头。纵观国内互联网医疗发展的近10年历程

  自2015年12月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上线以来,中国互联网医疗即将步入其发展的第10个年头。纵观国内互联网医疗发展的近10年历程,政策的支持让处方药购买变得更加便捷。

互联网医疗玩法变了,除了线上问诊与卖药还有这些“新花样”

  第一财经记者近期采访发现,尽管发展约10年,但在优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互联网医疗企业难以切入医疗服务的核心环节,始终徘徊在外围服务和轻问诊,一些平台甚至沦为了“开方工具”。不过,随着AI大模型的问世,互联网医疗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在全病程管理的过程中,AI医疗大模型的落地将有助于打通包括医疗设备厂商、检测机构以及医疗服务提供商在内的产业闭环。

  “在荒原上开垦”的企业今天如何了?

  一位资深互联网医疗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互联网医疗企业经历了近10年的发展,目前落地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三种——对政府(To G)、对医院(To H)以及对消费者者(To C),前两者的代表企业分别有微医和微脉,而ToC端的互联网医疗平台虽然曾经历过资本“爆发期”,但近两年来,用户端的增长遇到瓶颈,没有真正做起来。

  上述人士认为,新冠疫情以来,公立医疗机构在互联网医院的迅速布局让一些互联网企业平台失去优势。“按照目前的医疗体系,9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公立医院,尤其是最核心的优质医生。公立医院大举布局互联网医院之后,民营互联网医院的市场份额势必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为了解决互联网医院关键的医疗资源供应问题,一些互联网医疗企业曾不惜重金“抢大夫”,也曾努力“在荒原上开垦”,寻求与线下医疗资源深入打通,但这些努力在多年后被证明只是徒劳。

  获得阿斯利康和高瓴等投资的互联网医疗平台慧医天下曾试图通过“熟医患”模式引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根据慧医天下官网信息,截至目前,该平台拥有9万名注册医生,同时也将在全国广泛布局O2O药品配送业务。

  陈华于2020年参与创建该平台并担任慧医天下CEO,他曾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该公司的商业模式——希望通过合理利益分配激活服务供给端,为明星医生或多点执业医生提供就医场所,采用自主定价、商保接入等方式,形成医疗服务闭环。不过,第一财经记者从知情者处获悉,该公司的发展可能已经到了“最后的关键时刻”,因为业务的确不易做,特别是医疗服务相关的业务。

  公立医院入局,“游戏”改变

  如何切入医疗服务的核心诊疗业务,一直是摆在互联网医疗企业面前的共同问题。在线问诊服务曾是互联网医疗平台争夺的流量入口。丁香园、微医、春雨医生等都在互联网医疗发展初期就推出在线问诊平台,但新冠疫情推动了公立医疗机构入局互联网医疗的速度。

  截至2020年4月底,国内已有超过250家三甲医院拓展了互联网医院业务,线上随访、线上专科指导、线上健康管理都已列入各家医院的日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曾介绍称,互联网医院将借助5G网络等新兴技术,稳步推进远程医疗协同、数据互联互通,助力城市医疗数字化转型。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信息中心主任黄虹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互联网医疗将成为公立医院从传统单纯医疗机构向医疗+健康大生态转型的一个‘投名状’。”她表示,依托公立医疗机构的互联网医院,能够打造患者和医院间的新生态。

  《2019-2024年互联网+医疗市场前景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线上问诊市场规模达365亿元,2017-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4.8%,预计2024年中国线上问诊市场规模将达600亿元。

  不过,即便是公立医院也仍难以解决互联网医疗发展的痛点。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认为,目前公立医疗机构的互联网仍然只是相当于增加了一个“互联网科”,只打破了空间障碍,没有打破时间障碍。他建议互联网医院要与患者有充分自由的互动时间,尤其是利用医生的碎片化时间。

  此外,互联网医院在数据共享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数据的“花园围墙”尚未完全被打破,还面临“数字孤岛”的局面。“如果数据不打通,就很难解决问题。”朱同玉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线上药品销售仍是“蓝海”

  一位资深互联网医疗领域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互联网医疗的规模效应是盈利的核心。除了那些互联网巨头以外,小公司要实现盈利周期很长,因为需要前期很大的投入,而最终盈利的模式无非是三种,卖药品、卖服务和卖广告。”

  对一些互联网医疗企业而言,中国互联网药品市场整体仍是一片“蓝海”。有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中国药品行业的规模高达2万亿元,仅零售医药市场的规模就可能高达6000亿元。

  世卫组织的数据显示,中国健康医疗支出占GDP的比例大约为6%,而美国的这个数字大约是18%,意味着中国医疗支出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伴随着2022年12月1日《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的实施,处方药网售“开闸”,京东、阿里等巨头纷纷涌入,互联网线上购药平台迅速崛起。2023财年,阿里健康实现营业收入267.6亿元,实现净利润57亿元。

  《2019-2024年互联网+药品市场运营模式研究咨询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线上药品零售额达到507亿元,占全国药品市场2.8%。另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截至2022年12月,互联网医疗行业内针对垂直领域的企业分布中,在线医疗及医药电商的占比分别为29.7%及15.7%。

  面对用户越来越多的健康管理需求,阿斯利康、赛诺菲等跨国医疗巨头纷纷拥抱国内的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巨头,发挥其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优势,在慢病管理等方面开始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这些合作的最终指向还是卖药。例如赛诺菲自2020年就与京东健康的线上糖尿病中心合作,为糖尿病用户提供药物。2021年双方合作战略升级,在处方药、疫苗、消费健康产品、医疗服务和商业保险五大领域开启全方位合作,覆盖包括诊前、诊中、诊后的全病程服务,实现糖尿病患者居家用药的在线管理。

  2021年7月,礼来和腾讯也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其中涉及全面升级礼来优行项目、打造一站式用药服务和患者管理平台。2022年6月,阿里健康与慧医天下互联网医疗平台签约达成战略合作,双方携手众安保险打造专注服务糖尿病患者的“互联网+”慢病保险产品“安唐保”,共创可长效延展的院外管理新模式。

  全程慢病管理模式兴起

  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催生了新的疾病管理模式,尤其是在慢病管理领域,借助网络和云平台技术,针对慢病的全病程、标准化管理的新模式近年来悄然兴起,其中的代表平台是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

  MMC的模式最早于2016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提出,并联合阿斯利康,在无锡率先落地了代谢产业园(MCampus),此后这种“一站式”糖尿病管理创新模式在全国推广。

  “现在不仅仅是在糖尿病领域,包括肝病等其他疾病领域,全病程、标准化管理的平台都是非常热门的,因为这将能够整合非常多的产业资源,把药企、技术提供方、互联网医院等都纳入到这个平台上,形成一个综合的管理工具。”一位民营医院管理者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现在业内都在学习借鉴这种模式。”

  据宁光介绍,一站式代谢病管理中心,配备了完整的诊疗设备,通过物联网通过技术,借助云端,打通院内和院外,实现代谢疾病多角色、全病程、个体化的精准随访和管理。“在院内,MMC把所需流程在院内连接到一起,也在整个流程中运用到包括AI在内的众多领先技术,大量缩短医生的信息采集时间;在院外,通过网上社区,让患者可以通过个人自测、互联网医院的医患沟通、AI智能随访的复诊提醒等方式,让患者能全方位地进行疾病管理。”

  宁光进一步表示,MMC除了学术发展外,也有一些企业加入进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真正的企业与医院间的合作,进而形成真正好的生态,让企业、技术和临床更好地相互配合。

  上个月,在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张文宏教授带领下,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感染与免疫科技创新中心与GE医疗启动了一项战略合作,三方将围绕肝炎患者全周期管理进行科研创新、应用推广等展开合作。张文宏表示,希望借助互联网AI等科技手段,将最前沿的技术普及到基层医疗。

  大模型开启互联网医疗下半场

  越来越多的专病管理平台将产生大量的数据,对技术的需求也给互联网医疗企业创造了新的机会,尤其是在AI大模型发展的背景下,这些数据将有助于企业打造标准化大模型,互联网医疗的下半场即将开启。

  据悉,微医已经联合上海瑞金医院等打造全生命周期“六病共管”中心。该平台利用AI、大数据等数智化手段,打通医疗机构的多级协作,在基层形成同质化的医、药、保服务。

  微医控股总裁张君表示:“我们现在做的大量工作就是数据对接、脱敏与清洗。这一工作包括把医院和医院之间,医保、医疗、医药之间的数据先打通,形成一个完整的用户健康画像,才能去做标准化大模型训练。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至今,核心问题依然是数据的标准化建设不完整,以及在广泛场景中应用并反哺AI不断学习训练,在医疗领域同样如此,这也是目前AI医疗大规模商业化的最大阻碍。”

  微脉于去年8月推出的健康管理领域大模型应用CareGPT也突出了全病程管理医疗服务的特点。微脉方面称,截至目前,CareGPT可以接入医院公众号、呼叫中心、企业微信、微脉APP等多应用场景。根据患者的有效交互和内容分析,为其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形态的健康管理建议,覆盖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

  此外,医联、卫宁健康等头部企业在医疗AI领域也均有布局。去年,医联正式发布了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国内首款医疗大模型MedGPT;卫宁健康也推出大语言模型WiNGPT;上海联通携手华山医院、上海超算中心和华为公司等联合发布“Uni-talk”算力网络医疗大模型。

本文地址:http://sjzytwl.xhstdz.com/news/5642.html    物流园资讯网 http://sjzytwl.xhstdz.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更多>同类最新文章
0相关评论

文章列表
相关文章
最新动态
推荐图文
最新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