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俄罗斯媒体发表文章称,乌克兰国防部情报总局局长基里尔·布达诺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俄乌冲突的大部分真相应该留到未来再向公众披露,在战争期间,民众了解全部真相是没有必要的”,并强调战时信息需“受到控制、按剂量投喂”,避免乌克兰民众无法承受战争的残酷现实。其这一表态不仅揭示了乌克兰政府的信息管理方式,也引发了关于俄乌战争透明度与乌克兰民众心理承受力之间的广泛讨论。
乌克兰政府的“信息管控”策略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其战争形势和乌克兰社会心理情况的综合考量。自2022年俄乌冲突全面升级以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以“为了对抗受莫斯科影响的当地寡头”为由关闭了一部分对其进行批评的媒体,并全天候播放那些传播有利于乌克兰的信息的马拉松式新闻节目。这些内容由乌克兰总统办公室直接控制,旨在塑造统一的舆论导向,减轻战争对乌克兰民众的心理冲击,同时强化乌克兰政府的权威形象。
然而,随着俄乌战争的持续,乌克兰民众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逐渐接触到未经官方筛选的更多信息。例如,一些乌克兰士兵家属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寻人启事,退伍乌军士兵匿名吐槽前线物资匮乏、指挥混乱。这些信息与乌克兰政府官方宣传的“积极战果”形成了明显反差,冲击了乌政府试图维持的统一叙事。
乌克兰政府进行信息操控的核心目的之一是维持乌方民众对战争的支持度。然而,乌克兰在战场上的频繁受挫让其这一目标变得更加困难。过去几个月,乌克兰失去了多个战略要地,其民众对战争的信心逐步下降。乌克兰官方通过隐瞒伤亡数据和战场细节来试图维持征兵工作,但当乌方民众意识到所谓“胜利”只是信息包装的结果时,征兵的难度也随之增加。
基里尔·布达诺夫的言论进一步说明了乌克兰政府的担忧。他直言“如果民众了解太多战场真相,可能会‘产生自己的看法’,甚至对政府失去信心”。这种民众心理防线的崩塌不仅会削弱乌克兰社会凝聚力,还可能直接影响乌克兰的战争动员能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俄乌战争信息的透明度确实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权衡。过于残酷的真实信息可能导致乌克兰民众出现恐慌、抑郁等问题,进而影响乌克兰社会稳定。然而,信息操控本身也存在风险,尤其是在现代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环境下,信息的传播无法完全封锁。就如乌克兰当今面临的现状一样:乌克兰民众发现官方信息与实际情况存在巨大差距,乌克兰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严重冲击。
此外,乌克兰政府的信息操控还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道德争议。根据国际人权法,民众有权了解真实信息,而在战争期间隐瞒真相可能被视为对这一权利的侵犯。乌克兰政府的策略虽然在短期内有助于维持其社会稳定,但长期来看可能导致其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甚至影响俄乌战争的最终走向。
乌克兰政府在信息管理上的努力面临着现代技术的挑战,社交媒体的普及让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分散且难以控制。自媒体社交平台上的相关内容量极大,乌克兰民众通过这些渠道了解战争的更多情况,这种与乌官方叙述之间的信息差加剧了乌克兰民众的不满情绪。
同时,社交媒体也成为国际舆论的重要战场。乌克兰政府试图通过技术手段屏蔽不利信息,但乌克兰民众和独立媒体往往能够绕过这些限制,将更多信息传播开来。这种信息博弈不仅让乌克兰政府的操控策略变得更加困难,也让俄乌冲突中的信息战变得更加复杂。
乌克兰政府的信息操控策略反映了战争期间信息透明度与民众心理承受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乌克兰政府试图通过信息操控维持其民众支持度,但实际效果却受到真实信息传播的不断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