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5赛季,CBA外援政策改为4节7人次。从限制使用到增加竞争,这一变革的背景和目的尽人皆知也无需回避:国家队在国际赛场上的持续低迷,我们需要通过更高水平的竞争挤压国内球员的生存空间,让他们感受到压力,走出舒适区;以倒逼球员成长为起点,改变联赛生态,进而提升各级国家队的水平。
外援政策的改变,成了这个赛季CBA最重要的关键词,联赛格局、球员角色、攻防逻辑都随之巨变。当这个转折性的常规赛季结束,大家感叹,这是近年来最好看的CBA,都对即将到来的季后赛充满期待。但在进行和见证CBA奖项评选时,人们却麻木地遵从着从2013年以来联赛的老传统,把外援和国内球员割裂开来,丝毫没有意识到,奖项评选的方案设计与联赛制度的方向设计已经背道而驰。
我们已经习惯了CBA对国内球员的保护,这种保护的背后,是从上到下各个环节的底气不足——担心国内球员的积极性受到打击,担心球迷不能接受他们钟爱的球员失去荣誉,担心“只是打工人”的外援无法成为俱乐部的长期资产——对本土球员毫无底气的各种担心,造成了奖项评选的自我欺骗:既想用外援营造符合丛林法则的环境,又要用评选规则在丛林中建造一个儿童乐园,供本土球员愉快玩耍。
很多人会说,这就是我们的国情。但实际上,中国足球超级联赛在评选联赛最佳球员时,早已打破国籍的壁垒。当《体坛周报》联合腾讯新闻组织评选2024-25赛季CBA各项最佳时,我们决定,除了最佳新秀奖仅限国产一年级球员外,不再区别看待本土球员和外籍球员,因为这才是符合竞技体育公平性和逻辑性的评选原则。当然,和往年一样,我们仍然拒绝评选黑箱,采取评委实名制,并且公布每位评委的每个选择。我们坚信选票可追溯、可查询、可质疑,是评选公平性最大的保证。
看到最终的评选结果,一定有人会说,MVP胡金秋,最佳防守杨瀚森,进步最快曾凡博,最佳新秀李祥波,这不还是国内球员包揽了所有奖项吗?也许很多人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同,但我们想说,没有哪次CBA奖项的评选,比这次更与以往不同。在祝贺上述球员成为这个“野榜”的获奖者时,我们可以告诉他们:大秋,你是击败了巴里·布朗和洛夫顿,成为这个赛季联赛真正的MVP;大杨,你蝉联了常规赛最佳防守球员,你最大的竞争者,是埃里克·莫兰德。
这几位本土球员,这次不是在“儿童乐园”里拿到了第一名,而是在真正的丛林之中、真正的竞争之中脱颖而出。
我们要做的,就是拆掉儿童乐园,让CBA联赛中的佼佼者们,在开放的竞争环境中证明自己、获得真正的至高荣誉。实际上,这不但符合中国篮球的根本利益,也顺应了中国篮协的发展思路以及CBA联赛的设计方向。让本土球员和外籍球员同场竞技、同台领奖,或许在短时期内会让某些人产生应激反应,引起他们的生理不适,但这正是中国篮球重获尊严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