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行业  设备    系统  参数  经纪    教师  机械  中国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日期:2024-11-10     作者:n19v1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sjzytwl.xhstdz.com/mobile/news/6203.html
核心提示: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①随着西方逻辑学在中国的传播、发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随着西方逻辑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与应用,运用中西比较方法进行中国古代逻辑研究的成果大量涌现,出现了单一运用西方传统逻辑知识框架来解读中国古代逻辑的现象。但就语言文字、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这一套完整论式来说,中西方存在着巨大差异:西方话语体系是以符号语言和形式逻辑作为基础的,西方的思维方式注重演绎分析、科学理性;中国话语体系则是基于汉民族语言的象形文字和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并重的思维逻辑基础,中国的思维方式偏重综合归纳、辩证整体。因此,单一地追求中西逻辑思想之“同”,难以揭示中国古代哲学、逻辑思想的全貌。

②中华经典文献卷帙浩繁、学理深晦,梳理研究工作可谓艰难。目前中国古代逻辑的研究成果涉猎的文献倾向于逻辑思想比较突出的文献案例,大多还是碎片化、未成体系的,较难呈现出一条清晰确切地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学派、人物之间逻辑思想关联起来进行比较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很难从历史广度中看清一种逻辑思想的传承演变及其现实价值。此外,在立足中华经典文献研究中国古代逻辑的自身特点时,又容易出现拒斥中西比较研究或者片面“求异”的现象,这也不利于全面认识中国古代逻辑的价值和意义。在运用中西比较研究方法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中国古代逻辑形成与发展的思想渊源和历史情境。百家争鸣的特殊历史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水深火热,“救世”的现实诉求对于诸子言说论辩、思想交锋起到了支配和驱动作用。将中国古代逻辑规则与西方的形式逻辑进行比较时,忽视中国古代逻辑形成、应用和发展的具体实际境况,诸子的政治伦理主张,中华民族的思维偏向等问题,难以窥见中国古代逻辑的特殊样貌。

③中华文明话语体系的底层思维逻辑,不仅有言说论证需要遵循的逻辑规则,还包括明辨是非的标准以及政治伦理的应用逻辑等,这其中具有与西方逻辑学相通之处,更深层地揭露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广泛存在的政治伦理主张和道德价值标准。譬如,理解了墨家“利民”的哲学理念才能全面理解墨家“真”的概念,讲通《墨经》中所说的“盗,人也”但“杀盗,非杀人也”这种“侔”式推论“是而不然”(前提真,结论假)的情况,墨家强调兼爱、周爱,以天下人互惠互利为结果,盗危害国家和百姓利益,爱盗的“爱”是体爱、别爱,所以爱盗不是爱人,墨家在此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价值判断标准。可见,墨家已将有效推理论证的语形与判定是非的语义统一起来加以实际应用,将逻辑论证、是非判断与政治哲学观贯通起来,以伦理道德为衡重标准。

④墨家逻辑正是从推理论证的形式有效性(语形)、是非判断标准(语义)以及政治伦理的应用逻辑(语用)三个层面构成了中华文明话语体系的底层思维逻辑支撑。再如,理解了墨家不仅有明辨是非真假的矛盾律和排中律思想、理性求真的品质,也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主流的辩证思维,才能讲通为什么《墨经》既讲“辩也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者胜也”,辩论双方必有一真一假,“辩”学要“明是非之分”“明同异之处”,也讲“同异交得”,“权者两而勿偏”,考虑利害两边各不偏废。可见,中华文明话语体系背后有“非此即彼”的逻辑规则也有“亦此亦彼”的辩证思维。以话语体系建构为视野进行研究,或许更容易看到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中真实性、本土性、应用性的元素,同时不失中西比较的方法,为中国古代逻辑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注入多元动力。

⑤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一脉相承,并非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并未随着学派的衰微而磨灭。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诸子百家不仅彼此影响,也都继承了中华先民的逻辑思想。中国古代逻辑借助诸子之间言说论证和思维逻辑的交锋碰撞得以传承与发展,铸成中华文明话语体系的底层思维逻辑。

⑥中华经典文献是中华文明话语体系的重要载体,中国古代逻辑是建构中华文明话语体系的底层思维逻辑支撑。立足中华经典文献,聚焦中国古代逻辑的重镇——墨家逻辑,以其形成与发展为研究线索,探索中国古代逻辑的形成、应用、影响与发展。梳理不同时期中华经典文献中碎片化、未成系统的逻辑思想,并对不同时期、学派、人物之间的逻辑思想进行比较分析,结合现实境况,总结其中发展演变的联系和规律,从语形、语义、语用三个层面呈现出中华文明话语体系的底层思维逻辑。这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逻辑史的一条线索,也是探索中国古代逻辑现实价值的一条思路。

(摘编自杨武金、梁超《中国古代逻辑研究路径再审思》)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话语体系以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并重作为基础,其思维方式比西方的思维方式更先进。

B.中国古代逻辑之所以呈现出特殊的样貌,主要是由“救世”的现实诉求这一历史情境决定的。

C.《墨经》中“杀盗,非杀人也”这一推理前提真,结论假,并不符合推理论证的形式有效性。

D.文本最后一段中两次出现“线索”一词,前者着眼于墨家逻辑,后者着眼于中国古代逻辑史。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想从历史广度中理清中国古代逻辑的发展脉络,需要用整体的、系统的眼光关注更多的文献案例。

B.中华文明话语体系中的“非此即彼”与“亦此亦彼”,分别体现了中国古代逻辑求真品质与辩证思维。

C.正确对待中华文明话语体系,既要关注语形和语义等层面,也要关注政治伦理的应用逻辑这一层面。

D.对中国古代逻辑研究路径的审思表明,中华经典文献是构建中国逻辑史、探索其现实价值的核心载体。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⑤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墨家逻辑的形成不仅受到老子、孔子等思想学说的影响,倘若向前追溯,还有更深远的思想渊源。

B.《诗》《书》《易》《礼》等中华经典文献中的言说论证方式运用的思维逻辑,给墨家学派带来了重要启发。

C.墨子的形式逻辑相当严密,可与亚里士多德逻辑、古印度因明学媲美,并列为形式逻辑三大源流。

D.百家争鸣的论辩之风深刻影响了诸子的思维方式,对以墨家逻辑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逻辑的最终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4.习近平同志多次谈到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要想实现中西逻辑思想的交流对话与互补共进,需要做出哪些努力?请结合文本第一、二段简要分析。(4分)

5.本文作者是如何得出中国古代逻辑研究路径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探寻大江源

王剑冰

冷冷的风,夹着冷冷的雨。七月的藏区,①竟然飘起了雪花。

车子从青海的雁石坪出发后,通过一条岔道,便进入连绵起伏的唐古拉山脉。心中不免一阵激动,已是踏上青藏高原的第六天,翻越了举世闻名的巴颜喀拉山和昆仑山,穿越了美丽荒凉的可可西里,去看了长江南源,很快就会看到大江的正源——各拉丹冬雪山。

很大一片区域都荒无人烟,实际上也看不清什么,视线全被纷飞的雨雪遮挡。一路只是盯着前面的车子,不敢有片刻分离。

过了一座没有桥栏的桥,桥下有水,水流不大,却让人知道,这水一定属于江源。走了不短的时间,又是一座桥,桥更低,更简单。这个时候,已经看不清桥下的水,雨雪更大起来。

车子也不大配合,在荒原上不停地打滑。更大的雪花粘在玻璃上,像是车子撞进了一座乱絮喧腾的棉花房。

猛然有人喊起来:快看,左前方!

左前方的雪野里,竟然闯过来一群起伏的影像,那是什么?牦牛,不错,②一群牦牛在抵着风雪前行。从来没有这么近距离地见到如此多的牦牛,它们体形硕大,每一头都如一尊活动的雕塑。简直就是一幅高原风雪图,分不清雪是主角,还是牦牛是主角,都显得清晰又模糊。

一群野驴突然出现,被莽撞的车子冲得两下里跑去。再往前,又有几匹野马。还看到三只狼,好像没有目标,跑跑停停。

狂风中的大雪,渐渐变成了冰雹,啪啪哒哒打在挡风玻璃上,再从玻璃上弹起,同引擎盖子上的冰雹会在一起,闹出更大的动静。

各拉丹冬雪山,就是以这种方式迎接我们的到来。而正是这种方式,才透出各拉丹冬的神秘和奇伟。

车子翻上翻下地跑了一阵子,③风雪竟然停了。车子到达一个高坡下,开始往上攀,却因为太陡,没有成功。其他的车子也都试过,无济于事。只得弃车而行。上去仍然是一片荒原,雪山还在远处。

又看到一个高坡,大家心里鼓劲,坚持着走去。到了高坡处才知道,这只是一段距离的地平线,前面还是一片山原。

往下走了,长长的斜坡,斜坡过后是一滩乱石,而后一道流水。

终于看到那块矗立在水边的长江源碑石。

同行者说,上次他来,碑石后面就是冰川。那是2002年。也就是说,那个时候,④雄伟壮阔的冰川从各拉丹冬雪峰披挂下来,一直延展到这里。那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大画幅、大角度地展现出一派雪地冰天。

现在呢?冰川后退了,退到了各拉丹冬雪山附近。我们继续往前走去,准备走到冰川跟前,走到现在长江源头的滴水点。

走过一堆又一堆乱石,穿过白雪没过小腿的河滩,不断在座座冰峰、块块巨石间寻路。

阳光从云团里窜出来,射向这毫无遮拦的白茫天地。各拉丹冬已在前面,阳光将它照得通体透亮。

这时候,我看到一股细流,我知道这股细流连接千万里的大江。

细流没有规则,流动得像一首自由体的诗篇。有的地方延展而去,分出几多岔,然后不知在哪里又并入一起。冰川滴下的水滴不时地供养着这水流。当然,一路上还会有更多加入,让水流一点点变深、变宽,直到形成汹涌奔腾的大江。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在长江边繁衍生息,孕育出灿烂的文明,诸多城市也都聚集在长江沿岸。

鞋子像有千斤重。每个人都在硬撑着,不说话,或者无法说话。我已经明显感到心脏的剧烈搏动。还有头,紧箍一般疼痛,时时有要上吐下泻的感觉。我知道这是高原反应。

终于来到了终点,来到了各拉丹冬雪山跟前,来探析构筑万里大江的基因密码。

这座唐古拉山脉的最高峰,是冰雪世界的仙人,它的周围,众星拱月般围绕着四十余座海拔六千米以上的山峰和一百三十余条冰川。我们面对的,就是各拉丹冬的南支姜根迪如冰川。造物主给它以美的雕塑,给它以冰洁的气质。六七十米高的冰塔林,望去是一片气宇轩昂的水晶世界,姿态惊神,气势震天。在这些凝固的水的面前,你会感到时间的缓慢。

从各拉丹冬滴下的第一滴水终究要在大海中呈现它的力量,没有什么能阻挡自然的伟力。它有的是时间,以亿万年的姿态来塑造自己的个性,那些水流的迂回,都是性格的表征。各拉丹冬,你为我打开一个世界,让我知道天地的庞大。我们不仅看到长江奔流不绝的源泉,也感知到我们自己奔流不绝的源泉。

离开很远了,再次向各拉丹东望去,我只能望到迷蒙一片。各拉丹东,重新陷入一片神秘、一片梦幻之中……

文本二:

剑冰散文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诗意地穿行于历史人文和自然山水之中,以自己的文学理想、历史意识和文化底蕴,熔铸成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丰富的历史人文情怀构成剑冰创作的底蕴,也拓展了他散文世界的高远意境。从红色文化源流的探寻,到山水文化、生态文化、寻根文化的多角度发掘,作者在“小散文”的格局里,融入了“大文化”的气象。

王剑冰以他的作品,启示了小散文可以拥有的大世界,山水景致浸润中的大文化;他证明了经典散文的艺术魅力,同样能够穿越历史,发出时代新声和个性化生命感悟。那些铭刻于碑石的剑冰散文,它会与蓝天大地同在。

(选自樊洛平《铭刻在大地与碑石上的心灵散文——王剑冰散文论》,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纷飞肆虐的风雪和雪野中的牦牛、野驴、野马等共同组成了一幅高原风雪图,展现了大江正源神秘和奇伟的特点。

B.作者引用同行者的话说明现在的冰川在不断地后退,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包含着作者对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思考。

C.没有规则的“细流”形式上虽自由不拘,但终究会汇成汹涌奔腾的大江,在空间的延展中和时间的流逝中孕育着灿烂的文明。

D.文章结尾作者回望各拉丹东时,再次因为江源的神秘、梦幻而感到迷蒙,这是自然的伟力给予人类的最真实的生命体验和感觉。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探寻大江源”是文章叙述的主要线索,点明了文章的主要事件,作者以沿途的所见所感真实地再现了寻找江河源头的经历。

B.句子①③中的两个“竟然”,说明藏区天气说变就变的特点,没有谁能够知道接下来会遇到什么,探寻的路途上充满了未知。

C.句子②④中的动词使用精炼传神,“抵着”写出了牦牛在风雪中行进时的艰难情态,“披挂”展现了一幅雄伟壮阔的冰天雪地。

D.文本一修辞多样且生动形象,如牦牛体形硕大如活动的雕塑,阳光从云团窜出来,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8.在看到各拉丹冬雪山之前,作者的心情随着他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概括。(4分)

9.《一路书香》栏目征集关于散文《探寻大江源》的文学短评,请以“小·大”为关键词,结合两个文本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韩文公自御史贬阳山,新旧二《唐史》,皆以为坐论宫市事。按公《赴江陵途中诗》,云:“是年京师旱,田亩少所收。有司恤经费,未免烦诛求。传闻闾里间,赤子弃渠沟。我时出衢路,饿者何其稠!适会除御史,诚当得言秋。拜疏移閤门④,为忠宁自谋。上陈人疾苦,无令绝其喉。下言畿甸内,根本理宜优。积雪验丰熟,幸宽待蚕麰②。天子恻然感,司空叹绸缪。谓言即施设,乃反迁炎洲。”皇甫湿作公神道碑云:“关中旱饥,人死相枕藉。吏刻取恩,先生列言天下根本,民急如是,请宽民徭而免田租,专政者恶之,遂贬。”然则不因论宫市明甚。碑又书三事云:“公为河南令,魏、郓、幽、镇各为留邸,贮潜卒以橐罪亡,公将摘其禁,断民署吏,俟旦发,留守尹大恐,遽止之,是后郓邸果谋反。及从讨元济,请于裴度,须精兵千人,间道以入,必擒贼。未及行,李愬自文城夜入,得元济。三军之士,为公恨。复谓度曰:‘今借声势,王承宗可以辞取,不烦兵矣。得柏耆口授其词使耆执笔书之持以入镇州,承宗遂割德、棣二州以献。’”李翱作公行状,所载略同。而《唐书》并逸其事,且以镇州之功,专归柏耆,岂非未尝见混文集乎?《资治通鉴》亦仅言耆以策干愈,愈为白度,为书遣之耳。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韩文公佚事》)

材料二: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铸、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节选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注】①閤门:古代宫殿的侧门。②蚕麰:蚕与麦的收成。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横线处。(3分)

得柏耆A口授B其词C使耆D执笔E书之F持以G入H镇州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坐,与《苏武传》中“武年老,子前坐事死”的“坐”词义相同。

B.绸缪,指事前作好准备工作,与成语“未雨绸缪”中的“绸缪”含义相同。

C.夜,指在晚上,名词作状语,与“天下云集响应”的“响”字用法不相同。

D.恨,指遗憾,与《归去来兮辞》中“恨晨光之熹微”的“恨”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见京师百姓惨状,行使御史职责,上疏奏请免除百姓的徭役与田租,让百姓存活下去。

B.韩愈建议裴度,派精兵千人从小路进入蔡州,必能擒拿吴元济,裴度未采用建议,被李愬抢去功劳。

C.皇甫湿写的公神道碑中韩愈收服镇州的记载与李翱写的韩公行状记载大致相同,而新旧两部《唐史》中都未记载此事。

D.苏轼认为韩愈忠君爱民,所擅长的是担负起上天赋予的使命,所不擅长的是抵挡住小人的谗言。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资治通鉴》亦仅言耆以策干愈,愈为白度,为书遣之耳。(4分)

(2)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4分)

14.对韩愈被贬谪原因的分析,洪迈和苏轼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渔翁【注】

陆游

江头渔家结茆庐,青山当门画不如。

江烟淡淡雨疏疏,老翁破浪行捕鱼。

恨渠生来不读书,江山如此一句无。

我亦衰迟惭笔力,共对江山三叹息。

【注】本诗写于奉诏还朝途中,时年陆游五十四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视野开阔,画面感极强:远处青山依稀,当门而立;近处烟雨潇潇,疏淡有致。

B.渔翁筑屋江边,捕鱼为生,常年生活在这秀丽的山水之中,虽没有文化,但朴实勤劳。

C.五、六句主要通过“恨”“一句无”来抒发渔人对自己“生来不读书”的不满和无奈。

D.全诗融叙述、描写、议论于一体,借对渔翁这一形象的描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16.诗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眼前秋景和长年漂泊、年老多病的处境联系在一起,表达了浓重的悲凉之感,典型地体现了其沉郁顿挫的诗风。

(2)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摹色彩,把日出时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

(3)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深深地刻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如唐诗“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据我看来,关于读书的目的,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这种优雅显然不是指身体上之美。黄氏所说的“面目可憎”,不是指身体上的丑陋。____A____,而美丽的脸孔有时也会令人看来讨厌。我有一个中国朋友,头颅的形状像一颗炸弹,可是看到他却使人欢喜。据我在图画上所看见的西洋作家,脸孔最漂亮的当推吉斯透顿。他的髭须,眼镜,又粗又厚的眉毛,和两眉间的皱纹,合组而成一个恶魔似的容貌。我们只觉得那个头颅中有许许多多的思想在转动着,随时会由那对古怪而锐利的眼睛里迸发出来。那就是黄氏所谓美丽的脸孔,一个不是脂粉装扮起来的脸孔,而是____B____。除此,谈吐也需要用读书来修养。一个人的谈吐有没有“味”,可以从他的读书方法上略见一斑。①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②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③如果他的谈吐有风味,④他在写作中也免不了表现出来。⑤依黄山谷的说法,⑥这种旨在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19.文中画波浪线处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这山村的夜雨和竹林一同环绕着木屋,你听,那瓦片上撒豆瓣般的雨点声,唰地一下子就摊开,不一会儿便如小珠落玉盘似的嘈嘈切切了。你还在静听时,它们又从瓦片的沟槽里溜到屋檐边,接连不断地砸在屋后的水沟里,哗哗交响。山村的夜雨啊,你是要用这种方式聊表欢迎吗?还是担心异乡的我们无法入睡,特地奏响一首长长的安眠曲呢?

听雨声,好入眠。一夜了无痕,朝日早在虫鸣和鸟啼声中欢腾。提起木插销,拉开木窗,窗外的翠绿向我扑来。那些经过雨洗礼的竹子像涤去纤尘,从头到脚都是青春的模样。好不容易除好草的埕被雨水倾情灌溉,残存的草根大有破土再出之势。我在想,兴许有的草根就在泥土中醉生梦死了,而那些正在潜滋暗长的,是要悄悄地铺成一地细小的绿,和微风轻拂的竹尖照个面,然后在我回望的某个时刻,给我一个假意叫苦的惊喜吧。这是雨和它们的暗语吗?可以这么认为,当然也可以不这么认为。

一个多小时的水沟清理后,盛情的杨老师把我们邀到隔壁的小屋里去。小屋的木桌已备好土猪肉、咸菜干、苦菜汤,热气腾腾。一切顺势而动——吃菜,对酌,谈笑风生,至微醺。直到天色暗了下来,已是准备晚饭的时候了。

20.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一处画横线部分,请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

21.杨老师邀请作者为山村小学生作“青春的模样”主题报告,请你依据文本第二段,为报告拟写三个发言要点。(6分)

22.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中,都有“当然”一词,请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2分)

(1)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

(2)可以这么认为,当然也可以不这么认为。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铸剑艰辛,需经淬火的磨砺。淬火,是把打好的剑放在炉火上烧红,然后立刻放入冷水中适当蘸浸,让它骤然冷却。这是事关成败的一步,铸工非有极其丰富的积淀不可。

上述材料能给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D(A“比西方的思维方式更先进”于文无据;B“主要是由‘救世’的现实诉求这一历史情境决定的”强加因果;C“并不符合推理论证的形式有效性”违背文意)

2.(3分)D(“核心载体”推断错误)

3.(3分)C(第⑤段主要谈的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一脉相承”。A说的是中国古代逻辑代表受诸子学说影响,BD说的是诸子学说与中国古代逻辑的关系,C说的是墨家逻辑在国际上的重要性)

4.①需要科学合理地应用中西比较的研究方法,看到中西逻辑思想的异同,这是交流互鉴的前提;②需要立足中华经典文献研究中国古代逻辑的自身特点,力图实现中西逻辑思想的交流对话与互补共进。(4分。每点2分,从“异”“同”两方面分析,意思对即可;从避免问题角度答题,最多得2分)

5.①从运用中西比较方法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出;②从对中华文献典籍梳理研究工作的困难分析得出;③从对中华话语体系的底层思维逻辑梳理分析得出。(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B(B“包含着作者对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思考”错)

7.(3分)D(“夸张”错)

8.①进入连绵起伏的唐古拉山脉后心生激动;②迎着漫天雨雪行进时感觉战战兢兢;

③看到雪野生灵冒雪前行时倍感惊奇。④弃车前行,攀登高坡时的渴望与坚定。(4分。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9.①“小”既指文章的篇幅小,也指着眼大江源这一小处选材,风雪、细流等细小景物入文;②“大”指文章有大气象,包含着对基因密码、时间伟力、生命源泉等的思考,底蕴丰富,意境高远;③“小”中见“大”,深化了主旨,“小散文”的格局里融入了“大文化”的气象,在大江源的山水描绘中浸润了寻根文化、生命哲思。(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ACF(得柏耆,口授其词,使耆执笔书之,持以入镇州。)(3分。每断对1处,得1分)

11.(3分)C(用法相同,都是名词作状语)

12.(3分)C(A项,“上疏奏请免除百姓的徭役与田租”错;B项,“裴度未采用建议,被李愬抢夺功劳”错;D项,于文无据)

13.(1)《资治通鉴》也仅仅说柏耆凭借计策求见韩愈,韩愈替他禀告裴度,写了一封信派柏耆前去镇州。(4分。干,干谒,求见;为,替;白,告诉;每处1分,句意1分)

(2)惟独韩文公从平民中崛起,谈笑着指挥他们,天下人都响应跟从他,(使道德和文风)又回到正道。(4分。状语后置,从平民崛起;麾,指挥;靡然,草木顺风而倒貌,喻望风响应,闻风而动;每处1分,句意1分)

14.洪迈认为韩愈因直言进谏遭受贬谪,苏轼认为韩愈因遭受小人诽谤而被贬谪。(3分。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C(“渔人对自己‘生来不读书’的不满和无奈”错)

16.①对秀丽江山的赞美之情;②还朝途中的轻松愉悦之情;③面对大好江山,笔力衰退,不能写诗赞美的惭愧之情。(6分。每点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2)正赤如丹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3)示例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示例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示例三: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6分。每空1分,错字、漏字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18.A.丑陋的脸孔有时也会有动人之美

B.由思想的力量创造起来的脸孔(4分,每处2分)

19.①“如果”和“读者”互换位置⑥改为“旨在……”或“以……为目的”(4分。每处2分,序号对1分,改对1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20.①逗号让画线处成为四个独立短句,起到强调作用;②逗号停顿时间较长,将人的动作、状态缓慢而又自然的特点呈现出来,表现了过客身心舒畅、怡然自得、关系和谐的场景。(4分。每点2分)

21.(1)涤去纤尘,展现青春的模样。(2)即便遭遇挫折,难阻青春蓬勃之势。

(3)积蓄力量,沉淀自我,绽放最美青春。(6分,每点2分)

22.材料一中的“当然”表示肯定,材料二中的“当然”表示转折。(2分。每点1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铸剑艰辛,需经淬火的磨砺。淬火,是把打好的剑放在炉火上烧红,然后立刻放入冷水中适当蘸浸,让它骤然冷却。这是事关成败的一步,铸工非有极其丰富的积淀不可。

上述材料能给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析】

这是一篇比喻型材料作文。要注意“剑”的比喻义,以及淬火这道工序的具体内涵的分析,还原本体,把握比喻义,但不能抛弃喻体,进而联系人生社会现实,准确把握作文的命题意图。

铸剑艰辛,需经淬火的历练,在热与冷之间熔铸,这是事关成败的一步。人生多艰,需经万般磨砺,在磨难挫折间积淀,终能成就更好的自己。耐得住性子,经得住考验,默默蓄势,久久为功,终能赢来人生的艳阳天。相信历经万般磨砺,必将积淀出一个更勇敢,更坚韧,更乐观,更实干,更具感知幸福的能力的自己。

明珠常耀淬火处,热风仍涌积淀时 一考生

铸剑艰辛,需经淬火的磨砺,也离不开铸剑师丰富的积淀。积淀,是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的智慧;磨砺,是“千磨万击还坚韧,任而东西南北风”的勇气。唯其二者,才能铸就经世之剑;唯其二者,才能铸就健全之人格雄浑之民族。

静水细流,蓄势待发,积淀中蕴藏能量之玉。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这是孔夫子的为学之道。也揭示了脚踏实地慢慢积淀的重要性。历史洪流中祖逖闻鸡起舞,孜孜汲汲,苦练本领,成长为“中流击楫”的爱国将领,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民国风尘中,梅兰芳夙兴夜寐,胼手胝足排练京剧,成长为绝世名伶,柔情亦傲骨。

董卿曾这么给外卖小哥诗词帝雷海为祝辞:“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我觉得你所有在日晒雨淋,在风吹雨打当中的奔波和辛苦,你所有偷偷地躲在那书店里背下的诗句,在这一刻都绽放出了格外夺目的光彩。”正是这一次次的淬火,长久的积淀,使他力克北大才子,从而由外卖哥一跃成为诗词帝。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吾辈青年应以前人为榜样,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从而取得如铸剑师一般高超的技术,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百折不挠,浴火重生,磨砺中蕴含成长光芒。

宝剑耀世是因为它自磨砺而出;梅花幽香,更难得的是它自苦寒而来。自然之理蕴含无穷智慧,启迪我们自磨砺中进行心智养成,绽放成长光芒。

著名作家史铁生“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的残废了双腿”,但他把面对人生苦难时无处安放的煎熬、焦灼与困境投射给了地坛,与地坛相守15年,在地坛寻找安静、获取能量,淬火更生,找到活下去的希望。当他摆脱并超越了重重苦难后,地坛也早已幻化成为了他心中的精神图腾。他残缺的身体永远无法获得不朽,而他自由的灵魂不再困顿于荆棘。他,铸造出了自己的精神之剑!

铸就精神之剑,如史铁生这般,将困难与痛苦化为磨砺自我的器具,书写壮丽的生命之歌。我们定将超越自我,直达青云。

而往深处探寻,中华民族利剑的铸就又怎么会离开磨砺与沉淀。泱泱华夏,巍巍中华,我们以五千年的文明沉淀出累累硕果,也以五千年的磨砺铸造出灼灼风华。

从春秋战国到三分天下,从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每一场战争都是一次对民族的磨砺;每一次回眸,又是一次对历史兴亡的反思与沉积。中华民族在血与火的磨砺中不断沉淀,在积淀中不断成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时代大潮滚滚而下,我辈青年应成为坚硬的铁器,敢于淬火重生;也应成为民族的铸剑者,以积淀破局。就让我们深谙磨砺与积淀之理,做民族伟大梦想的追梦人,将青春播撒;做人类伟大事业的主力军,将光荣镌刻!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韩文公(韩愈谥号)自监察御史贬到阳山(今属广东),新旧两部《唐书》都认为是因为论宫市而得罪。按文公《赴江陵途中诗》说:“这年京师大旱,田地不收。官吏只顾向百姓勒索,百姓连孩子也养不起,弃在水沟里。我亲眼看到饥饿的人群拥挤在大道上。当时我刚刚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实在是我应当直言进谏的时候。我写好奏疏时,想为国尽忠就不能为个人打算。我在奏疏前面陈述酷吏剥削、人民苦难,要求让百姓存活下去。在奏疏后面提出京师是国家根本,对京师的百姓要加倍体恤,眼下的瑞雪预兆明年的丰收,请宽限到明年蚕熟麦收时再收租税。天子看了奏疏感到悲伤,司空也叹息应早作安排。我一心以为朝廷将采取应急措施,没想到反把我放逐到南方。”皇甫湿为他作的神道碑写道:“关中大旱饥荒,饿碍遍地,官吏仍苛索百姓以求恩宠。先生上疏说京师为天下根本,京师百姓遭灾如此严重,请求朝廷放宽徭役,免去田租。执政者为此很憎恶他,便将他贬谪下去。”这样看文公被贬不因论宫市之事是很明白的。神道碑又写了三件事说:“文公任河南(今洛阳)令时,魏州(今河北大名、魏县)、郓州(今山东郡城县)、幽州(今北京市)、镇州(今河北正定)四藩镇各设留守藩邸,蓄养暗中调来的士兵并窝藏逃犯,谋图不轨,文公要揭发他们的违法行为,便部署官吏,事先自断他们与人民的往来,等天明就公布,留守官员十分害怕,立即停止活动。这件事后郓州留守藩邸果然谋反。等到文公跟随统帅裴度任行军司马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时,曾建议裴度,派精兵千人从小路进入蔡州,必能擒拿吴元济。裴度未及采行,李愬已自文城(今河南唐河)提兵雪夜入蔡州,果然擒得吴元济。三军谋略之士,无不为文公惋惜。文公又对裴度说:如今凭借平定淮西的声势,镇州王承宗可用言辞说服,不必使用兵力了。于是找到了布衣柏耆,亲自口授了致王承宗书信,叫柏耆执笔写下来后,带上书信进入镇州晓喻王承宗,王承宗摄于兵威,就请求割德、棣二州献上。”李翱作文公行状,所记载的与上述事迹大致相同。新旧《唐书》都未记载此事,而且把收服镇州,一概归功于柏耆,岂不是未曾见皇甫湿的文集吗?《资治通鉴》亦仅仅说柏耆以计策进见韩愈,韩愈替他禀告裴度,写了一封信派柏耆前去镇州去了。

材料二:

自东汉以来,道德丧失,文风败坏,异端邪说一起兴起。惟独韩文公于崛起平民,谈笑着指挥古文运动,天下人纷纷跟从他,使道德和文风又回到正道。有人曾经议论过天道和人事的分别,以为人是什么事都能做的,只有天不容许人作假。人的智慧可以欺骗王公,却不可以欺骗小猪和鱼;人的力量可以得到天下,却不可以得到普通百姓的心。所以,韩公的一片真诚,能够拨开衡山的乌云,却不能挽回唐宪宗的执迷不悟;能够驯服凶暴的鳄鱼,却不能消除皇甫缚、李逢吉的诽谤;能够在潮州的人民中得到信任,百姓都享受庙堂祭祀,却不能使自己在朝廷上有一天的安身。大概由于韩公能遵从的,是天道;他不能屈从的,是人事!

    文字、图片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欢迎将您的专题讲座、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与大家分享,

来稿请发至邮箱gzyw@txlexue.com。

本文地址:http://sjzytwl.xhstdz.com/news/6203.html    物流园资讯网 http://sjzytwl.xhstdz.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更多>同类最新文章
0相关评论

文章列表
相关文章
最新动态
推荐图文
最新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